Peter多年前的閒談:當時巳經是跆拳道黑帶三段的我,每星期除在館內教授新學員外,更懷着刺激的戰鬥心情返館,等待館內總教練安排落堂前的30分鍾的自由搏擊。但某有一天的,當時館內有位師兄道:你是否10年後仍可用這種打法?
我想了一會便回答, “而家唔知,但深信只要能保持良好體能狀態及經常訓練,以此力量型打法,相信問題不大。(當時深信此是掌握到所有功夫的根源基礎。)
為何有此觀念,因除了跆拳道外,之前巳拜了好幾位不同門派的師父學習武術,較多人認識的有柔道和空手道。每次能成功取勝,不是靠技考,而是 “力量” 。
年少氣盛,井底之蛙,見識低劣的我。只是相信若有最佳體能同力量,任何技術都是枉然。
終嘗惡果:1. 由於過份操練,引致腳部受傷要做手術,逼使停止所有體能訓練。休息過後,重新返館,但體能巳差了很多,無法再保持良好體能狀態。 2. 休息過後,重新返館,此終人上有人。館內有三位新師弟,跟他們打自由搏擊,除腳法快和重外,拳法亦肯特別,當然我是輸得好難看,因為身體好像中鎗般。原來他們曾學另一家拳法 。
放下過去,跟舊館師父道別: 2002年跟舊館師父道別,去再找自已的 “武術之路” 。
警戒自己:1. 自己不可要求師父教我甚麼。(隨遇而安,師父若覺得我可以,自然會教新招式,否則也不會打得好。) 2. 自己不可炫耀過去。(你之前學過甚麼,根本是負累,若沾沾自喜,怎能吸收新的招式。任何師父也不願傳授武術給此種不可一世的人。)
淵源的過去。 幾經轉接,終於在深水埗找了一間出名的 “詠春拳館” ,有幸跟當時師父學習詠春拳。得悉何為技術擊敗對手。當時雖然有些功夫底,但也不堪一擊。印像持別深的是,被大師兄打到飛埋牆。及後因轉工及沙士,所以也沒有再返 “深水埗的詠春拳館” 。但亦埋下了淵源。
2007年,新工亦巳穩定,決定再學習詠春拳,剛巧從網上得悉,大師兄在大埔開了 “匯統中國拳學會” ,由於有此淵源亦不需問那麼多,便向他拜師。
智、仁、勇三者均備: 我自問不是武術材料,只是喜歡習武術。每次問其他師父,打法有甚麼問題,他們嘗試肯用心解釋, 但總是聽不明白,過去亦嘗過受人指 “沒有天份” 。因而以力量型打法隱藏弱點。
但現在得嚴少強師父解釋,巳深知自己問題所在並加以改進,亦成功掌握到搏擊技巧。
智 - 嚴師父,雖然年紀比我輕,但卻能眼望一個小動作、位置,便能以簡單易明的方法,指出問 題核心,不需死記,沒有那些解釋不到的招式。 仁 - 從不因學員練習達不到要求,而當眾責罵,使學員不會尷尬。 勇 - 以傳受武術為事業,但卻以教好學員為目標。
希望中國拳術,日後如 “泰拳、空手道、跆拳道、柔道” 般,可以有更多人認同和國際化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