拳術心得‎ > ‎

「用力」和「靠力」的分別

靠力(倚靠自己力量) = 先用力,後用腦
用力 = 先用腦,後用力

當今雖屬廿一世紀文明科學世界的天下,但人類始終潛藏原始野性 - 使用蠻力。這並非是壞事,事實上若能結合力量和智慧,有百利而無一害。

舉例,若要把一件放在地上的物件搬上桌面,我們會有三個反應。第一就是純粹依靠力量來完成搬運過程,但若該物件的重量超過我們自身的負荷能力,整個動作就以失敗告終。第二個反應是我們先在腦袋盤算一下,希望想出儘量不費氣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,例如找別人幫忙,或看看可不可以分拆該物件,待搬上桌子後才再化零為整。第三個反應是不用力和不靠力,也就是放棄思索、拒絕搬運,換句話說就是逃避。

上述例子是我們日常可能遇到的難題,頭兩個反應,也說明靠力和用力的分別。

在拳學上,可以用靠力和用力去區分兩類人士。靠力者努力想增強自己的力量,提升自己運力的方法和肌肉力量,務求以力克敵,其實技巧單調,變化不足。用力者則先瞭解動作要求、位置、角度、距離和時間運用,來發揮最強的技巧。

人類在十多歲時,力量開始增加得很快,到二十多至三十多歲時,力量最是旺盛,但隨著歲月流逝,力量漸漸減弱,「年老力衰」,因此,靠力者不足恃,若是一個授武者,教學生靠力就會產生很多問題,原因是每個人的身材不同,體質也不一,未必人人可靠力。光叫學生苦練,或許叫他們難以適應,而當授武者年老力衰時,又如何示範,叫學生信服?

何況一山還有一山高,靠力者力量再強,終會遇到比自己力量更強的人,到時對戰,敗局必然。

用力者教學生時,配合理論來向學生分析動作的要求,令學生明白及瞭解各種動作的位置、角度、距離、時間和方向,知道所做的動作是合理、合時和合用,可以發揮這動作應有的力量。

授武者做得到,不等於他的學生也做得到,真正懂得授武者,應要瞭解為甚麼動作是這樣做,「教學相良」。另外,拳學的最高境界是結合智慧和本能,合二為一,加上平素熟習各種理論、方法和技巧,糅合出最大效果。另一方面,拳學要講求變化,繼往開來,才能不斷成長和發展。

總結:「力量是不會繼承的,隨著歲月流逝而衰弱。拳學是會繼承的,亦不是一成不變。」